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本报记者 刘苏雅
北京市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建成后,多发伤患者救治时间缩短53%;子宫内膜癌精准诊疗体系建立及应用项目创建子宫内膜癌北大分型,让高危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升至84%;肿瘤智慧放疗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项目将放疗全流程质控时间,由1小时减至约10分钟……在服贸会公共卫生国际论坛上,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—2023年第二批十大成果发布。
医院科技创新作用日益凸显
北京是全国医学水平最高的城市,已建设12类国家医学中心、330个国家重点专科,在全国处于第一位。“北京的很多临床专科已率先达到全球本领域前沿,要想取得进一步提升,必须依靠科技创新。”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钟东波表示,北京是众多患者就医的“终点站”,这些临床需求,正是医学科技创新的起点。
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前沿领域。生物医药产业是北京产业发展的“双引擎”之一,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,医学科技创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沿阵地。“充分发挥医院的创新能力,才能有生物医药领域的大飞跃。”钟东波说,以仿制药、仿制器械为主导的阶段,医疗机构只是药械的使用者;现在我国医药产业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,医院作为需求提出方、源头创新方、临床试验者、数据支持者、示范应用者,在医学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。
开展三批研究性病房示范项目建设,通过医师科学家培养计划等项目推进源头创新,畅通创新药械进入医院……近年来,本市陆续出台新政,充分发挥医院作为创新主体、创新来源、创新应用载体作用,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原始创新能力,提升临床研究能力,提高疾病诊疗技术水平。
首都医疗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
针对首都疾病诊疗和公共卫生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,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搭建起良好的研发平台。设立至今,首发专项已累计支持8轮、2581个项目,累计支持经费10.2亿元。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介绍,截至目前,首发专项共优化664项诊断方法和1371项治疗措施,制定或更新诊疗指南85部,先后获得授权专利672项、转化90余项。
本次发布的首发专项十大成果,展示了本市医学科技创新在肿瘤、脑血管病、儿童白血病等多领域产出的科技成果。其中,多项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,甚至惠及全球患者。
依托首发专项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姜保国带领团队开创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,并在全国2600余家医院广泛推广,使多发伤患者救治时间缩短53%,院内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下降39%。
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教授杨新健团队两次承担首发专项,历时10余年,牵头编写《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中国专家共识》和《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》。相关分型方法在国内推广,治疗患者5000余例,术后并发症比例由26%降低至12.9%,术后复发率由26%降低至9.2%。
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孙玉春团队通过首发专项项目,研发口腔数智仿生修复产品10余套,原创建立了口腔数智仿生修复核心理论与技术体系。与国际同类技术相比,复杂义齿仿生设计效率和打印精度提升两倍,诊疗难度和应用成本降低50%以上。
统筹搭建医疗科技创新平台
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”在钟东波看来,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开展高质量研究的前提,本市围绕重大健康需求、重要临床问题,聚焦12个重点病种开展有组织科研,加强了医院科研力量和学科布局的统筹。接下来,本市将围绕首都重要医学科技问题清单,通过科研项目和资金引导医学科技创新研究方向,推动专业化分工协作。
本市还推动建立由财政基金保障的大型科研设备共享机制。后续,市卫健委将根据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、资金需求等因素,考虑将市属卫生科研院所和医院科研设备等资源,划分为机构层面配备、分区配备和全市配备三个层次,进行统筹配置。
医院提出问题和需求、提供场景和数据、给出技术支持,高校和科研机构寻找原因和机理,企业提供产品转化……钟东波表示,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,本市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协同,共同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。目前,本市已有24家医院与29所在京高校开展了287个合作项目,9家市属医院与22家企业建立了26个联合实验室,开展协同创新。
同时,本市还搭建高水平创新团队,在11家市属卫生科研院所实施改革,赋予156名科研人员科研自主权,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。围绕已产出的医疗科研成果,本市链接医产学研资源和需求,有组织推进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。